辽沈战役,国军为啥非得在塔山跟东野死磕,直接迂回绕过去不行吗
1948年10月10日,辽沈战役塔山前线。国民党东进兵团的炮火把这个无塔无山的小村子犁了3遍,11个师的兵力在狭窄的辽西走廊上密集冲锋,都被东野四纵、十一纵的防线死死挡住了。
1948年10月10日,辽沈战役塔山前线。国民党东进兵团的炮火把这个无塔无山的小村子犁了3遍,11个师的兵力在狭窄的辽西走廊上密集冲锋,都被东野四纵、十一纵的防线死死挡住了。
1948年10月17日,正当辽沈战役胜利发展之际,在我强大的军事压力和积极的政治争取之下,国民党军滇系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将军率部于长春起义。这一义举,对和平解放长春,加速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,做出了积极贡献。这是东北我军正确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瓦解敌
辽沈战役打了52天,全歼国军45万,东北解放,举国振奋。东野各纵队纷纷立功请奖,唯独一纵沉默。枪没响,炮未开,连阵地都没踏进去。
1948年9月,东北野战军司令部里,林彪对着地图沉思良久。他的面前摆着一份来自西柏坡的电报,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提出“置长、沈两敌于不顾,专顾锦、榆、唐一头”。这个后来被称为“攻锦打援”的战略,将决定整个东北的命运。
1947年6月10日凌晨,松花江面起雾,江南岸一条驳船悄悄靠岸,船舷上刷着“北满独立团教导队”几个黑字。几十名穿着粗布军装的新兵跳上堤坝,领头的青年低声嘀咕一句:“兄弟们,三个月后就奔前线。”这句朴素的话,正是东北野战军一年内兵力翻番的缩影。
不少人看辽沈战役,总觉得蒋介石输在“没撤精锐”,连他自己晚年都念叨这事儿。可真翻开当时的电报、日记和老兵回忆才知道,这哪是撤不撤兵的问题?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,早从根子上烂透了——不是战术差,是人心散、制度垮,就算把精锐撤出来,也撑不了多久。
发生在十年前的“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案”因为最近在央视播出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,那个案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,是维护革命正义的力量向历史虚无发起的一次最有力的反击。
这一天,他记得格外清楚。王鹤寿、范式人、陈雷、廖仲符,还有洪学智等人齐聚一堂,为他送行。场景写入他的回忆录,位置调换,旧人作别,新人迎接。